如史詩般壯闊的神學對話三部曲
對許多基督徒來說,「理性」和「忘我」常常是對立的。一個忘我的人似乎就得放下自己的理性,一個訴求理性思考的人似乎永遠不能忘我。然而,以兩大冊《系統神學》廣受海內外華人信徒矚目的神學家林鴻信卻認為,「理性」和「忘我」並非對立,相反地,一個真正捨己忘我的人,是可以理性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跳脫以自我為中心的侷限,將生命更加完全地交託在上帝手裡。
《忘我神學》的出現,正是為了完整闡述這種「忘我」思想。全書架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在卷一裡,作者以西方十八世紀啟蒙運動揭開序幕,康德首先發難,用「理性」充填火藥,開出「啟蒙運動」的第一槍,在人類蒙昧黑黯的歷史夜空裡,劃出一道燦爛的花火!然而,提醒在使用理性的同時,還需喚起神聖意識,藉由對神聖超越者的覺醒引發尊崇敬畏與信靠倚賴,方能放手忘我地跳脫在有限自我當中打轉。
進入卷二,以點與線的概念,論及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張力,個人成長過程非常需要發展「個體我」,好平衡歷史傳統對「群體我」的過度強調;然而,仍應注意個人主義可能帶來自我概念的擴大而造成危機。而本卷諸多神學大師的生命之掙扎、困頓與躊躇,就是一部充滿著溫情與敬意探究人論――人何以為人――的佳作。
最後的卷三,落葉隨風的意象呈現風主動而葉被動的光景,亦即上帝主動而人被動,人愈處於忘我狀態則愈能經歷聖靈大風的吹拂帶領,必須信靠交託才能承載神恩而自由飛翔。本卷另有驚喜的亮點,作者期盼與傳統中國文化――儒家、老莊、佛教禪宗的寶貴智慧對話產生嶄新視野,例如,莊子指向空靈的自由解脫,從執著自我造成的人籟與地籟之分到達忘我的天籟之境。這與基督教信仰追求的從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主動轉成以神聖為中心的人被動,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
牧長學者,鄭重推薦!
吳國安/新加坡神學院華文神學系副教授
沈 正/中華福音神學院董事長
周學信/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會歷史與神學教授
洪 亮/中國神學研究院(香港)系統神學助理教授
高晨揚/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張聖佳/中華福音神學院歷史神學助理教授
莊信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磐頂教會牧師
陳子仁/中台神學院專任教師
彭盛有/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助理教授兼學術發展中心主任
曾劭愷/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
歐力仁/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蔡慈倫/台灣神學研究學院講道學副教授
鄧紹光/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教授
謝木水/新加坡神學院院長
瞿旭彤/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魏連嶽/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助理教授兼神學系系主任
譚國才/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專任老師
--
本書的前身原以「忘我之域系列」在二〇〇八年由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道風書社)出版,包括三冊:「論啟蒙」的《誰啟蒙誰》、「論人」的《點與線》以及論「忘我」而嘗試以中國文化呈現基督教信仰的《落葉隨風》。
出版問世多年,一方面由於不少讀者殷切垂詢,十分關心此書系的重版再現;另一方面,在歷經《系統神學》的構思與出版,作者覺得有必要再對「忘我之域系列」重新修訂、增補與詮釋,進而蘊釀催生了《忘我神學》的誕生。
全書運用鮮明活潑的意象,擺脫神學術語的堆砌與喃喃自語,有感西方長於說理思辨的學術語言卻難以觸動人心,期盼用落葉隨風的隱喻,引導讀者去感受那如風似氣的聖靈運行,放手交託落葉隨風般的大喜信息。
林鴻信
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德國圖賓根大學神學博士、英國諾丁漢大學哲學博士,現為台灣神學研究學院系統神學教授與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自一九九四年《神學人基本英文字彙》開始,於神學園地筆耕不輟,著有《加爾文神學》、《覺醒中的自由:路德神學精要》、《認識基督宗教》、《聖神論》、《納尼亞神學:路易斯的心靈與悸動》、《認識上帝與認識人的九個探險》、《教會生態學》、《系統神學》兩冊、《莫特曼神學:上帝的應許是人類的盼望》,以上皆由校園出版。另撰寫過《教理史》、《邁向覺醒:自我概念的探討》、《基督宗教與東亞儒學的對話》、《基督宗教思想史》兩冊,並主編《跨文化視野中的人文精神》、《基督宗教之人觀與罪觀》等書,除此另有譯作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