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一門探索人類行為和內心活動的科學,於當中涉及成長、意識、知覺、學習、行動、認知、動機、情緒等各個層面的研究。信仰涉及內心的活動,也關乎行為與表現,其所衍生出來的諸種現象,甚至可反過來影響心理學理論的發展。因此,信仰與心理學其實是息息相關的,從心理學來看信仰,更能進一步闡明那些看不見的靈性事物。
本書作者陳天祥博士為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的榮休副教授,多年來從事心理學的研究及教學工作,其主要的教研範疇為知覺心理學,並一直致力於闡釋心理學與信仰的關係。作者在本書中一方面探索人如何知覺、認識及經歷看不見的上帝,另方面亦嘗試釐清人對心理學與信仰的關係的種種誤解。
陳天祥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榮休副教授,一生離不開異象與開荒。七十年代初因看見工廠工友靈性上的需要,於神學院畢業就開展工友佈道工作,於1973年成立工業福音團契,任總幹事一職,服事貧困社群。到工作上軌道後,深感教會缺乏對人內心運作的了解,不能實現靈性的目標,於1978年離職入香港大學唸心理學,完成碩士課程後,又於1985年赴美國康乃迪克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修讀博士,研究人的知覺。畢業後在美國教了兩年書,1991年回港任職於中文大學心理學系,主要的教研範疇為知覺心理學,又開拓了名為「意識狀態」(States of Consciousness)的新科目,間接探討靈性的問題。
由於任職時教研工作纏身,到2007年退休後才能積極推展信仰心理學的開荒工作,其中包括建立網頁、舉辦每月一次的信仰心理學研討會,專心於寫作,並把部分稿件輯成本書。最近,又成立了基督徒宗教心理學學會,融入心理學於信仰研究、研讀聖經及教會事工發展,並推動建立以聖經信仰為本的心理治療法。有關作者事工的最新消息,可瀏覽以下網址: www.psy-religion,com/b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