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每當有人把問題帶到你面前時,都是你該伸出援手的時候|以猶未盡

 

流浪旅人都是不按表操課的,所以在我沒有特定行程的時候,我就會隨性地在巷弄裡走走逛逛。

這次旅行我住在大馬士城門附近,屬於東耶路撒冷,一般人對這區的刻板印象,都會覺得不太安全,所以很少有觀光客來。但當我實際走訪,在巷弄內所看到的景象,其實都是很庶民、很真實的當地人生活。舉凡食物、衣服、日常用品都有,絕大多數店家都是當地人才會來採買的,外來面孔並不多見。

 

有天我閒來無事,走走逛逛,肚子餓了便隨便找了個烤肉攤。那是一家小小的、很不起眼的烤肉攤,就那麼幾坪空間,一眼就能望穿。小廚房裡,廚師在宰殺牛、羊、雞等食材。我觀望了一會兒,拿了一些想吃的東西,又等了一下,直到我咬下第一口時,我必須說,這個原本只想歇歇腳的烤肉攤,卻有著全世界最好吃、最鮮美的烤肉。我到現在都還能記起咬在口中香嫩多汁的口感,尤其是雞肝,我猜,那可能是天堂掉下來的。

經過烘烤的食材的香味,那真的是……無法形容的美味。

 

為了我心目中那全世界最美味的烤肉攤,我連續三年回到同一個地方,第二次再訪這家烤肉攤已是兩年前的事。
那天我剛到那裡,門口坐著幾個阿拉伯裔巴勒斯坦青少年,全都盯著手機螢幕看──原來全世界的年輕人都一樣。當我還在想著要點些什麼吃的時候,接下來發生的事真的嚇到我了。

 

其中一位坐在門口的年輕人,突然怒氣沖沖地往我這走過來,不明就裡地劈頭就問:「What is this country?

這裡是什麼國家?我心想,這裡當然是以色列。但這個問題這麼敏感,在全世界都那麼敏感,如果這麼直白的回答這位巴勒斯坦年輕人,未免也太找死了。我現在可是隻身一人在以巴交界處啊!

人在面臨危急的時候,果然腎上腺素分泌會變得旺盛,我當下整個人都機警起來。

「You tell me!」(那你告訴我)我回得冷靜。

 

他激動的回答:「Palestine! This is Palestine!」(巴勒斯坦,這裡是巴勒斯坦!)

後來這個年輕人又繼續抓著我嚷嚷,要我看他手機裡的某個youtube影片。影片中,有一位阿拉伯婦人在一陣爭執中,被以色列警衛推倒在地,聽他在那裡七嘴八舌,應該是要我評評理。可是我一個外地來的旅人能評什麼理呢?就別多說些什麼,讓事情就這樣趕快過去了吧。我半推半就地就這麼安靜的聽他說了一下,沒多久,他也就自討沒趣的離開了。

 

還好過了這一關,這一來一往,全身細胞不知道死了多少。那接下來呢……接下來就繼續看要點些什麼吃,不然真是浪費難得來這裡的時間。

 

去年,我因為出差又再度回到以色列,第三度想回頭找那家烤肉攤時,竟發現那間小店已經不做生意了。眼看大門緊閉,沒能再吃到我心目中排名世界第一的烤肉,當然是有點小小失望,舊地重遊唯一的目的沒能達成,那就該走了。回過頭隨便攔了台計程車,上路離開。

我上的這台計程車,司機是個阿拉伯人。我坐在車內看著窗外時,錯身經過一位從服裝上就能看出是非常傳統的猶太人。那天是安息日,遵守傳統猶太教條的猶太人是不能工作的,所以當他們走在路上發現有人還在做著「討生活」的事,應該覺得格外刺眼,頻頻向我們車內豎起中指。但那位阿拉伯司機大哥也不是好惹的,一路就叭─叭─叭─的按著喇叭,還一面回嘴,沒在客氣的。

 

老實說,我心裡當時有點為這位司機大哥抱不平,猶太人可以守他們的安息日,阿拉伯人不用守這個儀節,當然可以照樣地討生活,有什麼不對嗎?心裡雖然是這樣想,但我也只能看著,沒能說什麼。

正常的安息日,街道上本來應該要很安靜的,這時的喇叭聲,像極了不滿的抗議,瀰漫在空氣裡。

 

那位巴勒斯坦少年人,有他的委屈,因為他覺得自己國家的人被外人欺負了;守著安息日儀節的猶太人,也有他們的不滿,因為他們覺得在他們的地界上,有一個外來人這麼不尊重這項重要的傳統;至於我搭上車的那位阿拉伯司機大哥,那更是冤枉了,畢竟他只是做著每天該做的事,出來討生活而已。

 

我夾在這三個角色中,其實不過是很短的瞬間,但,那樣的民族、國家、信仰的對立,卻再清楚不過的攤在我的眼前、觸到我的腳跟。而我也知道,這每一個委屈與不滿背後,有很多事是說不清楚而且沒有正確答案的。有一部漫畫中的台詞這樣說道:「就算是再好的人,只要認真努力的話,在某些人的故事中,還是會成為壞人。」在這樣的景況中,我清楚明白自己有多無能為力,多說都只是在論斷而已。

當看到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像個英雄一樣出手拯救,有時真是會讓人自我感覺良好。

可並不是每當有人把問題帶到你面前時,都是你該伸出援手的時候。

人如何面對問題,會很真實地反應生命的某個過程:有人正好處在學習與問題很真實地、赤裸裸地相處的時刻;有人正在學習如何接受幫助;有的人根本還困在問題所帶來的情緒裡……。
在你想當英雄前,至少要懂得分辨現在是什麼樣的狀況,更何況,幫助,也並不是只有出手把問題解決掉這麼一種方式而已。

 

很多時候我們該學習的是,與其實際「做出」些什麼,還不如忍住「不做」些什麼。
選擇是否介入一件事情需要分辨的智慧,而介入一件事情後要有足以處理的身量。如果兩者都不具備,那還是旁觀地傾聽就好。

「不該」做出些什麼的時候,要忍住什麼都不要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把介入的手收回來,仔細地傾聽就可以支撐一個人的脆弱跟委屈。英雄不是只有一種當法,軟性的力量,許多時候是更強大的。

 

什麼是信仰(faith),什麼是宗教(religion)?我曾經聽過一個這樣的描述,這是目前為止,比較接近我心中理想的詮釋。

信仰,是個人對所信仰的對象產生的主觀互動經驗,轉變成生命中生根且難以奪取的信念。是一種關係,也是一種選擇、一種態度或一種堅持,不是今天你早上起床感覺還不錯,覺得可以繼續相信就繼續相信,明天感覺有點懷疑,就放棄不想相信了。它不是一種搖晃的感覺,是大過自己理性與感性層面的一種堅定。

而宗教,比較是一種外在行為,例如交換,好比說是用好行為或是單純的祭物供品去交換自己想要的事物;或是單純描述在制度內運作的群體活動,人會在固定的時候做固定的事情,如:無意識、習慣性地燒香、朝拜……等等。但除此之外的大多時間,它與個人的生活與生命無關。

 

人的一生中會經歷許多理性上不能解釋的際遇,以及情感上難以跨越或修復的破裂,就算有答案或應對的方式,其實我們也並不一定會因此釋然,但這也是一次機會,讓人能發現自己所擁有的是信仰,還是宗教。

信仰不是用來解釋生命,而是用來支撐生命的,支撐那些無法靠自己跨越的許多時刻。

 


選自:

《以猶未盡:不斷重新認識自己,誠實面對自己的渺小
作者:波阿斯Boaz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